本文转自:人民网-安徽频道
人民网记者 陈浩 陈若天
冬日,是猫冬的时节,但老王却忙得不亦乐乎。
这不,他在稻田里养殖的中华鳖,进入集中上市期。“我这30亩地能收2000多斤老鳖,每斤能卖到六七十块。”老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“光养鳖这一项,今年就增收七八万。”
王来友养殖的中华鳖。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
老王,全名王来友,家住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合心村。最近,发生在这个“非典型村”的新鲜事,可不少。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,这些新事儿,又呈现出“典型意义”。
非典型村的典型意义
说合心村非典型,并非没有依据。
它地处长江以南,由于资源禀赋一般,没能在致富道路上走在前列。这里耕地面积不大,可用建设用地仅剩5亩,文旅资源几乎为零。
不过,相较于那些山坳坳里的村子,合心村的条件还算说得过去。特别是它交通便利,距离高速口才几分钟车程,是游客前往九华山的必经之地。
以上种种,构成了合心村的非典型性。在安徽1.4万多个行政村中,它“普通得不能再普通”。
村里的产业同样如此。
“产业结构单一。”据合心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吴美珍介绍,主要是几名大户流转土地,从事稻虾种养。“过去,受限于养殖技术,我们的小龙虾上市时间比湖北等地晚约1个月,品质也不突出,价格卖不上去。”
更别提村集体经济了。2022年,合心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,这其中,还包括蓉城镇统一管理分配的5万元商铺租金。